English

心中永远只有读者

——巴金病中探视记
2000-05-22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赵兰英 我有话说

在一年又三个月以后,记者最近得以两次探视病中的巴金。

4月下旬的一天,巴老病房的窗台上各式盆花,吐着芳香,充满生机。记者趋步向前,高声地问候:“巴老,您好!”他的那双温和的目光,一下直直地盯着记者。一旁的护士轻轻地问道:“巴老,您还认得她吗。”“噢、噢……”巴金费力地嚅动着双唇。记者从床脚侧身走到床边,没有想到,巴老也转过了头,热切的目光一直跟随着记者。记者心头顿时涌起一股热浪,眼眶也湿润了。去年2月老人病倒,医院怕将细菌带入病房,不允外人探视。所以,他和大家隔离了很长一段时间,记者和一切热爱他的读者都在牵挂着他,他又何尝不思念大家?他言不能声、手不能写、行不能走,唯有大脑仍在思索。他这是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啊。

医护人员告诉记者,巴老这段时间病情还比较稳定。他特别关心国家大事。3月份“两会”召开时,他天天看电视新闻。会议结束前的现场直播中外记者招待会,巴老全看了,特别赞赏朱基总理的回答。每天,家人和工作人员还要读报给他听。

5月14日上午,阳光不那么热烈,但天气异常闷热,记者再次踏进巴金病房。此时的他已大不如上回,静静地躺在床上。病菌又一次侵蚀他:肺部感染,热度不退。见状,记者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守候一旁的巴金女儿小林,一脸疲倦,说道:“都快半个月了,烧还是不退。”

记者与小林来到外间,随意交谈起来。想起近日媒体沸沸扬扬的关于巴金“拒绝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报道,便问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小林回答道:“这不属实。这些刊登和转摘这一消息的报刊,都没有来采访和核实过。父亲最近病情一直不稳定,我们根本没有将这件事告诉过他,因此哪谈得上拒绝不拒绝的问题。”小林顿了顿说道:“我们今天刚收到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寄来的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主席团的《提名巴金先生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邀请及致敬信》。这封信写得蛮诚挚的,也听说这个组织在海外为弘扬中华文化做了不少工作。对他们的诚意,我代表父亲表示感谢。在父亲健康情况好转时,我们会读给他听的。”

据记者所知,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不是体育竞技项目,也不是数理化竞赛,因此根本不存在“角逐”的问题。一般各国知名大学文学系、作家协会、笔会中心以及著名学者、教授,都可以推荐候选人。每年被推荐的作家至少有上千名。从中确定候选人后,瑞典文学院经过反复讨论、筛选,最后投票选出一名得主。评审过程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更何况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语言问题,18名院士中只有一个懂中文,要让其他17名院士理解中文的韵致是一件很难的事。记者还清楚,其实巴金早在“文革”期间,就被海外学者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以后又多次被推荐。在法国伽利玛尔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寒夜》法译本“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那些操纵着所谓‘文化革命’的流氓恶棍,却把他当作牛鬼蛇神。作为本世纪最大的四五位作家之一,瑞典文学院本来可能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就此或许会使他在新制度下为自己的祖国继续争得荣光,可惜他被打入了冷宫。”从七十年代末以来,在近20年的时光里,几乎每年的9月下旬,巴金家人总要收到来自海内外关于巴金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最热闹的是1984年,上上下下都在传说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将在亚洲作家中产生,中国作家巴金和日本作家井上靖都是候选人。当时,巴金正在日本参加国际笔会东京大会,有不少外国记者就此采访他,他真诚地表示,希望井上靖先生能获得此奖。

在长达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巴金先生心里装着的从来都是读者,而不是其它。他多次说,他是为中国人写作的。他写作是因为他有感情,对祖国和人民有太多的爱。作家最大的幸福是读者喜欢你的书,读者是作家的衣食父母。记得1998年年底,也就是巴金病倒前,记者去探望他,说起想在新年之际写篇有关他的报道,他马上着急地说:“不要,不要。”停了一会,他又说道:“你看我,天天坐在这里,什么事都不做,有什么好写的。我晚上睡不着觉,就在想,我欠读者太多太多了,我再也不能写作,是个废物,成为大家的包袱了。”病中,他也多次对医护人员说,他欠读者许多,以后也不可能再写作了,就不要用好药了。心中永远只有读者,这就是巴金。

临别,再次默默望着病床上的巴金,心里在祈祷:巴老,希望您再次战胜病魔,渡过难关。读者们都在等待着您。

(新华社上海5月2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